同济医院两名专家新当选中华医学会全国副主任委员
日期:2016/11/14 0:00:00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资料来源:本站发布者:管理员时间:2016/11/14浏览量:次
9月7日,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七届全国小儿外科中青年医师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市召开,同济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冯杰雄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全国小儿外科学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 。
11月3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在北京举行,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宁琴教授当选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全国副主任委员。
冯杰雄,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小儿外科主任,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第九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UPDATEs 杂志主编,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区儿童肝胆胰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六及七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第七届委员会新生儿外科学组副组长。Pediatric Surgery International (SCI 收录 IF=1.26)、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SCI 收录 IF=1.02)、 Pediatric Health,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中国实用医刊、临床医学进展、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临床外科杂志和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Liver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等多种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从 1995 年开始从事小儿外科临床基础研究,在漏斗胸、胆道闭锁、新生儿坏死性肠炎、先天性巨结肠及同源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诸多方面有深入的研究。特别是 2006 年初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回国后,先后获得3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资金资助,建立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富有朝气和拼搏精神的科研团队,并形成了以免疫反应在消化道畸形发病中的作用为切入点的团队研究新方向。共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专著 3 部,发表论文164 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38 篇(被引用 550 次),最高影响因子8.9,单篇最高引用64次。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在内的多项学术奖励。并担任国家卫生部小儿外科学研究生规划教材主编及小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和五年制本科教材的副主编。
宁 琴,传染病学、免疫学教授,传染病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2年),科技部973重大传染病专项首席科学家(2007年),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牵头人(201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牵头人(201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领军岗”(2012年)。
为华中科技大学首批受聘国家二级教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感染科主任、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长。获 “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湖北省青年科技奖”和“上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1985年毕业于原同济医科大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同济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8年。1994年9月至2000年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作和学习。现为亚太肝病学会肝衰竭工作组(APASL ACLF)专家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病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武汉市分会理事、湖北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卫生部全国统编八年制“感染病学”教材副主编。国家新闻总署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基础与临床》主编;十余种核心杂志审稿专家或编委;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及多个省/市项目评审专家。
宁琴教授主要从事以病毒性肝炎和肝癌的分子机制、调控网络和防治为中心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1篇,包括JCI, J Immunology, JBC, Human Gene Therapy,Liv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patology, Antiviral Therapy等,并被SCI论文引用1453次,他引1062次(至2015年7月)。发明专利6项。创新性学术成绩包括:1)动物模型:建立了临床各型病毒性肝炎小鼠模型,为系统研究肝炎的遗传调控、分子免疫机理和防治措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第187473号);2) 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现核苷(酸)拮抗剂利巴韦林和替比呋定的免疫调节作用,提出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清除病毒的作用机制(J Immunology 1998, J viral Hepatitis 2010)。牵头全国多中心抗病毒治疗临床方案优化疗效研究,治疗方案使部分慢乙肝患者的sAg清除率显著提高,达到或接近临床治愈水平(J Hepatology 2014),该研究结果被2012年美国肝病年会(AASLD)接收,作为病毒性肝炎领域主会场大会发言之一,是AASLD 63年来首次邀请中国专家在主会场发言。3)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发现并系统研究了mfg12/hfg12凝血酶原酶与重症肝炎发生和发展的关系(J Clin Invest 2003,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揭示了fgl2基因的调控机制和部分网络(J Biol Chem 1998, 2003, 2008);深入研究了fgl2基因与炎症、血栓形成、肿瘤发生和转移、移植排斥反应、慢阻肺等多种疾病病理机制的关系(J Immunology 2006, Liver International 2012),提出fgl2可望成为多种疾病治疗干预的新靶点;开展重症肝炎的基因治疗工作,使小鼠暴发性肝炎的生存率由0提高到33.3%(Human Gene Therapy 2006,2010,2013)。阐明了NK细胞通过Fas-FasL和NKG2D-NKG2DL途径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J Immunology 2010, Clinical Immunology 2013)。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及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等。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2010年);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首批培养人选第一层次(2012年)。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2013年)。